文章转载自“重庆日报”05月12日
该书将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、全球化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,重新梳理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与百年脉络,系统展现不同时期各种形式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,并对其背景脉络、经验机制、困难张力等进行分析与反思。
潘家恩,1981年生于福建宁德,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;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、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。自2001年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20年。
5月12日,《回嵌乡土——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》(以下简称“《回嵌乡土》”)新书研讨会在福建举行。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,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、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著的新书,广受关注。
温铁军称其为“另一个世界就在这里”,钱理群称赞其“以自觉的研究,对中国经验做出了自己的总结”。《回嵌乡土》有何独到之处,提出了什么新思考?近日,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潘家恩。
“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·威廉斯曾说,经验是他文化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。在我看来,情感的在场和对经验的正视,恰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与独到之处。这也是我这本书的亮点之一。”潘家恩称。经验的“在场”是多重的,不仅包括“实践者—研究者”作为当事人的经历在场,同时强调其情感、立场与生命历程的在场,以及各种现实限定、坐标框架、历史传统与主流逻辑的在场。在《回嵌乡土》一书导论部分,潘家恩引用了一则“皮鞋与布鞋”的故事,这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。2003年,秉持“欲化农民,需先农民化”理念的潘家恩,到河北定州市翟城村给村民作培训时,为拉近跟村民的距离,特地买了一双土布鞋。当他自以为以很“农民化”形象走进培训现场时,发现农民学员们清一色穿着皮鞋。“事实上,类似的定见与偏见有很强的广泛性。而消除定见绝非易事,需要抛掉‘光环’,变‘俯视’为真正的‘平视’。”潘家恩称。于是,潘家恩先后到全国多地农村,从事乡村建设工作,包括做农民培训、生态农业等,并尝试开启“乡建学术化、学术乡建化”新路径。“这本书的出版,算是一个阶段性成果。”潘家恩说。“好长一段时间,我都沉浸在潘家恩这本《回嵌乡土》里,它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,并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。”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亲为该书作序,称该书以“实践者—研究者”的视角进入乡村建设历史与现实,让他眼睛一亮。
百年乡建,晏阳初、卢作孚、梁漱溟、陶行知等人作了诸多尝试。在现实层面上,为何有的实践者所追求的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?在潘家恩看来,要跳出乡建看乡建,在整体性视野下让微观案例与宏观脉络相结合,并发掘实战本身的复杂性。“这也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。”潘家恩说。首先,《回嵌乡土》重新思考了何谓乡村建设,将历史与当代乡建贯通,以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为整体研究对象,思考其脉络、目标、内涵、特点、张力等方面。其次,该书是以“百年乡村建设”为新的分析框架,区别于常见的微观聚焦或一般的比较分析,融合历史与当代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实践,在尊重差异与复杂性的同时突显不同实践间的内在关联与彼此呼应,既强化历史实践的当代意义,也提示乡村建设并不抽象存在于历史人物与故纸堆中。第三,该书对乡村建设的开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讨论。通过一线实践者的经历、思考与行动,配合观察与评论,对乡村建设的源起与动力进行脉络化分析,并将其置身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之下,以包括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在内的整体性视野为依托,去理解其独特意涵。在文本写作上,潘家恩尽量让原来隐藏在字里行间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及时“现身”。同时,每章都插入一则让作者及实践中的人“出场”的小引,希望用故事(反思)引起读者的兴趣,从而缩小学术写作的距离感,并部分使用了来自一线实践者公开的工作总结、课程材料、会议记录、讨论邮件、媒体报道等,从而让这些带有泥土气息的文字,去触碰乡建复杂的多元空间。
“回到历史视野,乡村建设有着逾百年的探索积累,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,可为我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。”潘家恩说。《回嵌乡土》的创作历时十余年,作者利用其长期参与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经历,突破传统叙述框架,以整体性视野将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、全球化等宏观背景融合起来,正是探索“乡建学术化、学术乡建化”的一次实践。在潘家恩看来,上个世纪,晏阳初、梁漱溟、卢作孚、陶行知等被世人熟识的知识分子,不约而同地投身乡村建设,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另外一种可能。如今,在乡村振兴背景下,大量的人正在“泥巴墙”内默默地做着实践,有成功,也有苦恼和困惑……这些经验和情绪不应仅是个人的,要将其提升和总结,把乡村建设变成可让更多人讨论的事,这就是所谓的“乡建学术化”。而“学术乡建化”就是,把相关的知识转化成农民能听得懂的、愿意听的和对乡村有帮助的知识,即回流与回嵌乡土。“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希望能够在‘泥巴墙’和‘象牙塔’之间建立起一种连接,让我们离梦想家园越来越近。”他说。
“‘回嵌乡土’是一段我参与且目击的历史,是新乡建一代人的青春热度,也是他们实践与思想的印痕。在知与行之间、在前行与归来之间、在故乡与世界之间,他们践行,他们追寻、他们摸索,他们劳作。这里的文字,只是片刻间沉淀的片段,血犹热。”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这样评价这本书。
“《回嵌乡土》是一部用非凡的脚力、眼力、脑力和笔力写成的新时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里程碑式创新力作。立足乡土,面向全球,既充满理想与激情,又富有理性与反思,对中国百年乡建的脉络化与参与式行动研究在历史逻辑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层面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。”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称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认为,《回嵌乡土》是一部历史之书,也是一部思想理论之书,更是一部实践之书。